8月3日,爱读IDO周末阅读分享会2025年第六期——《小欢喜2》里的爱情哲学新书分享会在文轩BOOKS高新店举行,作者鲁引弓老师围绕这部现象级作品,从创作背后的故事聊到当下教育与成长的命题,字里行间都是对生活的热忱与洞察。

从“被推动”到“沉浸式书写”:
一部小说的诞生密码
聊起《小欢喜2——南京爱情故事》的创作缘起,鲁引弓老师坦言,这部作品确实带着“双重期待”——既有电视剧制作方的延续性构想,也有无数剧粉书迷的“催更”心声。但这份“被推动”的开始,最终在他笔下生长为主动的创作热情。
鲁引弓标志性的“卧底式”调研,在这部作品里再次发光。他走访教培机构转型现场、蹲点直播电商基地,甚至跟着00后年轻人“卧底”校园与职场,只为捕捉最鲜活的生活细节。“第一部里90%的人物和剧情有原型,第二部也不例外。”他笑着举例,书中乔英子纠结考研还是入职的挣扎,灵感就来自他偶遇的几位高校应届生的深夜长谈。
爱情里藏着时代褶皱:
不止“凡英恋”的社会图鉴
当被问及为何以方一凡和乔英子的爱情为主线时,鲁引弓老师解释:“爱情是青春的棱镜,折射出的却是整个时代的光影。” 书中的“凡英恋”从不只是风花雪月,两人在直播创业中遭遇的流量焦虑、面对智能汽车行业的职场内卷、被教培转型波及的家庭讨论,每一页都像在翻看当代人的朋友圈。
更令人惊叹的是,这部四年前动笔的小说,竟与当下现实“神同步”。鲁引弓认为,秘密在于“扎根生活”:“你观察过的教培机构里父母的焦灼,听过的职场人转型的叹息,都会在某个时刻从笔下冒出来,这不是预言,而是生活本身的延续。”
从网络热词“crush”“暗戳戳”到Lewis Capaldi的《Someone you loved》,书中密集的青春元素让年轻读者倍感亲切。鲁引弓笑称自己是“旁听生”:“刷孩子们的社交动态,听他们聊喜欢的歌,这些不是刻意堆砌,而是自然融入的生活肌理。”
作家的底色:
在批判中留一份温暖
关于“现实主义作家”“批判现实主义作家”的标签,鲁引弓老师有自己的答案:“我更愿意做‘温暖现实主义’的践行者。” 他以书中角色刘静为例,这个被读者称为“焦虑润滑剂”的人物,藏着他对生活的态度——“生活有棱角,但若能写出褶皱里的光,就有意义。” 正如他笔下的四川人乔卫东与欧耀(尤其欧耀的“绵阳籍贯”),看似闲笔,实则藏着对地域文化的细腻关照:“每个小人物的故乡,都是时代的一块拼图。”
给家长与孩子的“成长指南”:
阅读、写作与“野性”的守护
面对碎片化信息对阅读时间的挤压,他坦言担忧但不悲观:“短视频像零食,名著是正餐,关键是教会孩子‘平衡’。” 而对于写作,他重申“一万字定律”:“‘硬写’不是苦役,而是找到表达欲的过程。家长可以从‘写三句话日记’开始,让孩子发现‘我想说的话,值得被写下来’。”
两个小时的分享在掌声中落幕,但关于青春、成长与生活的讨论仍在继续。正如《小欢喜2》里写的:“所有的小欢喜,都藏在认真生活的褶皱里。” 鲁引弓用他的笔,让我们看见爱情的甜、时代的痛,更看见每个普通人在生活里的坚韧与闪光。